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河南日报》:植根南阳肥沃土壤,成就“南阳师院现象” ——南阳师院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侧记

内容来源: 日期: 2016-06-13 00:00 浏览次数:

1.jpg

1.jpg

《河南日报》 2016.6.13 18版

□时树菁 付中欣

近年来,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走出了一条产学研高度融合、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建设之路。该校深深扎根于豫西南的肥沃土壤,深耕细作,梯次推进,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建设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河南省伏牛山昆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昆虫生物反应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石油装备智能化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稀土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汉文化研究中心、中原戏曲河南省“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等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该校科研水平不断攀升,国家科研基金项目数量稳步上升,其中2013年27项,2014年28项,2015年33项,连续三年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第一,成就了同行们津津乐道的“南阳师院现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赋予研究者们的责任和担当


南水北调,源起南阳。南阳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南水北调工程举世瞩目,南阳师院的学者们也在为如何保持水源地的生态安全殚精竭虑。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院长王利亚教授的推动下,2016年2月“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落户该校。该实验室以水源区调水水质安全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针对水源区水污染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及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基础数据库构建、水污染防控技术与设备研发到社会经济发展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点、线、面相互结合为水源区水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在中线水源区植物资源调查、新型环境保护材料研发与制备、光催化农药与生物防治技术、点/面源污染生态—生物一体化防控技术、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打造一支为水源区水生态安全服务的高水平科技团队,为维护水源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实践出真知。近年来,实验室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发表在1、2区杂志的30多篇;主持国家级项目4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其他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共10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教育厅二等奖3项、省生态环境厅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南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南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南阳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等奖1项;科技成果鉴定40余项。


南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研究开辟了深度融合的空间


南阳物产丰富,其中石油的探明储量在省内占有重要位置,石油产业是南阳工业的重要组成。南阳师院党委书记黄荣杰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深度融入石油装备产业发展进行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省、市级研发项目30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获得技术创新成果6项,发表学术科研论文100多篇,荣获了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于2015年4月被河南省发改委批准建设“石油装备智能化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不仅打造了科研、教学、实习实训的综合平台,又广泛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及企业行业、社会服务工作。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开展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承担了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等多个赛事的培训实训工作,为学校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实验室研发的“大型复杂结构弧焊机器人”、“石油装备安全防爆机器人系统”已经成功在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投入生产应用,为企业增加纯利润2000多万元。与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南阳淅川汽车减振器(集团)有限公司、西峡汽车水泵厂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及技术服务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室4名博士到镇平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河南泰豪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挂职锻炼,5名博士到河南通宇冶材有限公司、西峡内燃机进排气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企业及社会的高度评价。


2016年初,河南省科技厅下发了建设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通知,南阳师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卢志文教授牵头申报的“河南省稀土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批立项建设。该中心围绕我省稀土合金材料及制备工艺的开发等领域,研究相关材料的成分设计、制备工艺等,同时加强与省内外材料领域的交流和协作,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将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为我省工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内相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研发高地,目前正在与河南龙成集团汉冶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和淅川铝业集团天羽有色压延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展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研究。


南阳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为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南阳四面环山,四季分明,南北过渡带的独特气候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野生植物资源184科927属2298种,野生动物资源28目75科204属320种,仅天然中药材就达2357种,而这成了南阳师院研究者们左右可逢的资源。


2005年,南阳师院与国际著名农业研究机构——英国洛桑研究所联合建设“中英·南阳洛桑昆虫生物学联合实验室”,成为我省第一家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联合建立的实验室。2006年6月被列入河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名单,并被命名为“河南省宛英昆虫学实验室”,同年被南阳市政府批准为南阳市重点实验室,2008年12月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筹建“河南省伏牛山昆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河南省发改委于2013年将“昆虫生物反应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放在了南阳师院。


“河南省伏牛山昆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昆虫生物反应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以南阳丰富的昆虫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有“昆虫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昆虫生物反应器及生物制品开发”和“伏牛山资源昆虫学”等研究方向。目前,已发展成为河南省昆虫基础研究及昆虫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两个实验平台高度配合、资源共享,研究生产优良的蛋白抗原、抗体,研制出一系列的人用和兽用疫病检测与诊断试剂;开展经济高效表达功能性蛋白研究,研制具有杀菌活性和抗病毒活性药物及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蛋白治疗药物;建立以新型多基因表达高效昆虫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为基础的疫苗研发平台,研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研发型人才,建成了集应用基础研究和新型生物医药产品开发为特色的研发平台,孵育出一系列创新型产品,加速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在实验室带头人、副校长阚云超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团队近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先后在Sci-ence、NucleicAcidsResearch、CellMol-LifeSCI、PlosOne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7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并获得多项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实验室研究团队获批“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


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为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


南阳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楚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形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间文化宝库。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保护、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如何发挥南阳的文化区域优势,南阳师院的研究者们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南阳民间曲艺种类和曲目繁多,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被誉为我国“曲艺之乡”。学校依托这一优势,开展了系统、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在该校党委副书记刘明阁教授的带领下,2011年11月以该校冯建志教授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团队将“中原戏曲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的牌子捧回南阳师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原曲艺研究基地”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也先后落户学校。该基地以中原优秀的传统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分“戏曲学”、“曲艺学”、“汉画像乐舞百戏”、“中原传统音乐学”四个研究方向。团队贯彻“利用大学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教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抢救理念,切实将中原传统艺术传承落实在教学中,特色教学成果显著:2010年6月创作的大调曲《雪中红梅》荣获中国曲艺第六届“牡丹奖”提名奖,2011年该节目获选参加中国曲协举办的“建党九十周年曲艺专场晚会”;2011年举办“河南板头曲专场音乐会”和“河南板头曲理论研讨会”;2012年6月《黛玉葬花》荣获中国曲艺第七届牡丹奖入围奖;2012年9月《丹江号子》荣获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比赛优秀奖;2014年10月河南板头曲《陈杏元和蕃》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民族器乐大赛特别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国家艺术规划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等3项,省级项目26项,厅局级项目21项。出版学术著作16部,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23篇,其中CSSCI文章172篇,获得国家、省、厅级奖励22项。多篇成果被《新华文摘》转摘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2005年8月份,由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近30名研究人员组成的汉文化研究中心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逐渐形成了以汉代历史文化研究所、汉代文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汉代艺术研究所、诸葛亮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为主,以卧龙文化书院、博物馆、信息文献室和南阳汉画馆等四个机构为辅的科研体系。该中心以研究和服务地方文化为己任,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理念,形成了以汉画为核心的南阳区域文化研究、以汉代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制度史和政治文化研究、以汉代思想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一是《汉文化研究丛书》正式出版发行,已完成并出版发行了《汉代思想史专题论稿》、《汉画像的社会学研究》等13部专著,在学术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二是依托汉文化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该校的中国古代史学科在2012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历史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为学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是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如“南阳为丝绸之路源头学术研讨会”、“南阳茶文化茶产业研讨会”等近50项,促进学术与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


2014年1月,以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社会科学专家为基础的科研团队,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批准建立“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团队以中原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围绕珠宝玉石、文化旅游、戏剧影视、中原作家作品、文博会展等相关文化产业进行协同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先后获立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5项,地厅级项目100余项。与南阳府衙、内乡县衙、南阳辰旭文化传播公司、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南阳金汉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项目7项。科研成果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中国音乐学》等国家专业权威、核心刊物共发表20余篇,出版专著17部,获各级各类奖项13项,很多成果被企事业单位所采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透视“南阳师院现象”,生动地印证了社会需要才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升本不足20年,科研实力和省内外资深院校差距不小,之所以近年来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建设迅猛发展,科研实力突飞猛进,在同类院校中成为翘楚,既得益于学校领导运筹帷幄、师院同仁齐心协力,又得益于南阳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来自于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如今,正值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滚滚春潮,南阳师院的专家团队们正踏实工作、蓄力以待,准备为学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地方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链接地址: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06/13/content_39928.htm

党委宣传部

2016/6/13